由于国际与国内市场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服装业需要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把握大势,理清责任。
危机暴露问题
“金融危机给中国服装业创造了再次腾飞的机遇,同样也暴露出中国服装企业的不足之处。”在今年两会期间,波司登股份公司董事长高德康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我国服装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发达国家研发设计标准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二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积累的土地资源人力发展的优势,三是环保资源,土地等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和快速提升的劳动力成本。
而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看来,中国服装业目前还存在四大潜在问题。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现实与国际市场定位方面存在加工能力与议价能力不匹配;加工数量与品牌数量不匹配;产业规模与国际影响力不匹配;出口全球占比与出口渠道地位不匹配;产品生产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匹配。
蒋衡杰表示,“我国服装行业亟待在国际供应链位置、国际品牌拥有和影响力、国际服装科技领先等方面提高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同时,目前国内梯度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意愿不强、对转移的效果多存疑虑,转移行为多属于试探性转移,而非企业战略部署,造成转移质量不高,转移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内地承接转移地区,招商在前、规划在后,承接转移缺乏长期的、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对行业的服务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比较低。
另外,我国服装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基础积累比较薄弱,造成行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另外,产业链创新机制缺乏上下游联动通路,使得产业链对服装行业的创新支撑作用下降,也提高了服装业创新成本。服装科技、管理等专业培训和教育较为落后,最新的、前沿的创新理念、科学技术、营销管理模式无法快速在业内传播,拖滞了服装行业创新步伐。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之一,而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服装行业的工艺技术、管理营销、设计研发等软科学领域发展起步比较晚,人才孵化缺乏氛围。人才资源不足使得行业的科技创新、品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使得行业“软科学”进步步伐缓慢,陷入了人才与创新、创新与科学进步、科学进步与人才培育的“人才——创新环”的不良循环状态。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从表面看体现在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今年中国服装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
他指出,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根本转变必须认清我国服装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市场环境,产业地位,竞争优势和自身问题。
发现产业动向
“未来10年,对于中国服装行业来讲,本土品牌将成为中坚力量。”北京九合尚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弘表示。
近30年以来,欧美本土发展很好的品牌,基本上是具备本土文化的品牌。Burberry,最能代表英国的国际性品牌,它的成功,和运营机制的规范、营销模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源于Burberry对本国消费者文化精髓和心理需求的了解和深入。像Zara这种品牌也一样,可以适合于欧洲,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发展,基于文化层面的问题,很难形成类似欧洲一样的市场主导。
国内很多本土品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强调“原创性”和“差异化细分市场”的营销理论。在未来10年,拥有自主研发和懂得品牌推广的设计师品牌将逐步崛起,引领中国服装行业。不过这些设计师品牌和以前的设计师品牌有截然不同,现在的设计师有着中国成长的经历,有着在欧洲一流学府的进修背景,这就是一种国际化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未来10年在开放的中国将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未来的服装业将在“裂变”和“聚变”中变换格局。“裂”是指市场的、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聚”是指资本、资源向优势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将要在行业中打响的或许不是品牌战、价格战、渠道战,而是资本战。整合与被整合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必然。未来,服装类上市公司数量将快速增加。IPO和资本市场再融资既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未来行业分工概念将越来越清晰,业务的精细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加工商苦练专项加工本领;批发商提高采购放货水准;零售商主攻渠道建设提高市场控制力;采购商专业高效串连加工和终端各环节。
未来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依靠企业全能水平,而是考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产业链的管理能力。服装零售业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拉开帷幕,未来的“服装企业”将派生出服装加工商、品牌零售商、品牌采购商等新称谓。
以往,服装业在投资者眼中属于“低投入、低风险、低回报、低损失”的行业,只有当服装行业发展日臻成熟,服装企业有稳定的盈利能力的时候,才能走入“国际资本”的视线。近两年,国际财团开始进入中国服装行业的大门。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服装品牌被国际财团关注。资本构成的改变或许有能力改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未来。
寻找新的机会
目前,我国服装消费正面临着文化提升问题。随着都市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成熟,“文化需求”将迅速步入消费者视线。都市服装市场将从物质消费到品味消费、理念消费、生活方式消费。未来的“文化需求”来自消费者,企业的品牌文化是要迎合消费或适度超前于消费者。未来服装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功能细分、档次细分、产品细分。新界域的出现意味着新盈利点的出现,将会推出一批新兴品牌和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的辐射下,服装品牌将获得令人振奋的生机,当年轻人成为农村消费的主体,城乡服装消费将逐步趋同。休闲品牌和运动休闲品牌将率先打开农村市场的大门。农村市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如专卖店、专营店将越来越深入人心。农村的商场、市场、超市等常态销售业态的成熟,将推助服装品牌下乡进程。随着交通和支付系统完善,网络消费也将覆盖农村市场。
真正高品质低价位的“快时尚”离我们越来越近,以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众多国产品牌已经进入“快时尚”轨道;同时,从国际奢侈品牌到“手工作坊”纷纷开辟网上业务,从自建品牌官网到淘宝网专卖店,形式多样。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G技术的普及应用、网上支付的便捷可靠等,更为“网购”推波助澜;“量体裁衣”,“手工缝制”三十年前的一大服装消费主流又轮回过来。不同的是,而今的“量体裁衣”走上了工业流水生产线,“手工缝制”融入工业化大生产流程。
国际与国内市场大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服装业需要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把握大势。
在今年的客户会上,广州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继鸿为大家放了一首歌,名叫《追赶世界》:“.....我从来不怕改变,勇敢挑战新鲜;也从来不躲在后面,等机会的浮现;永远都想不断的领先,要冒险再冒险;要追赶世界,看自己的极限;超越再超越,站在最前面......”
他说,我们一起去创造新价值出来的时机到了,因为世界需要我们一起规划未来,超越现在,创造未来。“当代中国人需要充满自信地敢于承担和挑战未来。”
出处“中华纺织网”
编辑: 朱艳
危机暴露问题
“金融危机给中国服装业创造了再次腾飞的机遇,同样也暴露出中国服装企业的不足之处。”在今年两会期间,波司登股份公司董事长高德康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我国服装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发达国家研发设计标准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二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积累的土地资源人力发展的优势,三是环保资源,土地等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和快速提升的劳动力成本。
而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看来,中国服装业目前还存在四大潜在问题。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现实与国际市场定位方面存在加工能力与议价能力不匹配;加工数量与品牌数量不匹配;产业规模与国际影响力不匹配;出口全球占比与出口渠道地位不匹配;产品生产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匹配。
蒋衡杰表示,“我国服装行业亟待在国际供应链位置、国际品牌拥有和影响力、国际服装科技领先等方面提高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同时,目前国内梯度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意愿不强、对转移的效果多存疑虑,转移行为多属于试探性转移,而非企业战略部署,造成转移质量不高,转移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内地承接转移地区,招商在前、规划在后,承接转移缺乏长期的、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对行业的服务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比较低。
另外,我国服装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基础积累比较薄弱,造成行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另外,产业链创新机制缺乏上下游联动通路,使得产业链对服装行业的创新支撑作用下降,也提高了服装业创新成本。服装科技、管理等专业培训和教育较为落后,最新的、前沿的创新理念、科学技术、营销管理模式无法快速在业内传播,拖滞了服装行业创新步伐。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之一,而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服装行业的工艺技术、管理营销、设计研发等软科学领域发展起步比较晚,人才孵化缺乏氛围。人才资源不足使得行业的科技创新、品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使得行业“软科学”进步步伐缓慢,陷入了人才与创新、创新与科学进步、科学进步与人才培育的“人才——创新环”的不良循环状态。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从表面看体现在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今年中国服装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
他指出,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根本转变必须认清我国服装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市场环境,产业地位,竞争优势和自身问题。
发现产业动向
“未来10年,对于中国服装行业来讲,本土品牌将成为中坚力量。”北京九合尚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弘表示。
近30年以来,欧美本土发展很好的品牌,基本上是具备本土文化的品牌。Burberry,最能代表英国的国际性品牌,它的成功,和运营机制的规范、营销模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源于Burberry对本国消费者文化精髓和心理需求的了解和深入。像Zara这种品牌也一样,可以适合于欧洲,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发展,基于文化层面的问题,很难形成类似欧洲一样的市场主导。
国内很多本土品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强调“原创性”和“差异化细分市场”的营销理论。在未来10年,拥有自主研发和懂得品牌推广的设计师品牌将逐步崛起,引领中国服装行业。不过这些设计师品牌和以前的设计师品牌有截然不同,现在的设计师有着中国成长的经历,有着在欧洲一流学府的进修背景,这就是一种国际化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未来10年在开放的中国将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未来的服装业将在“裂变”和“聚变”中变换格局。“裂”是指市场的、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聚”是指资本、资源向优势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将要在行业中打响的或许不是品牌战、价格战、渠道战,而是资本战。整合与被整合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必然。未来,服装类上市公司数量将快速增加。IPO和资本市场再融资既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未来行业分工概念将越来越清晰,业务的精细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加工商苦练专项加工本领;批发商提高采购放货水准;零售商主攻渠道建设提高市场控制力;采购商专业高效串连加工和终端各环节。
未来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依靠企业全能水平,而是考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产业链的管理能力。服装零售业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拉开帷幕,未来的“服装企业”将派生出服装加工商、品牌零售商、品牌采购商等新称谓。
以往,服装业在投资者眼中属于“低投入、低风险、低回报、低损失”的行业,只有当服装行业发展日臻成熟,服装企业有稳定的盈利能力的时候,才能走入“国际资本”的视线。近两年,国际财团开始进入中国服装行业的大门。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服装品牌被国际财团关注。资本构成的改变或许有能力改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未来。
寻找新的机会
目前,我国服装消费正面临着文化提升问题。随着都市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成熟,“文化需求”将迅速步入消费者视线。都市服装市场将从物质消费到品味消费、理念消费、生活方式消费。未来的“文化需求”来自消费者,企业的品牌文化是要迎合消费或适度超前于消费者。未来服装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功能细分、档次细分、产品细分。新界域的出现意味着新盈利点的出现,将会推出一批新兴品牌和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的辐射下,服装品牌将获得令人振奋的生机,当年轻人成为农村消费的主体,城乡服装消费将逐步趋同。休闲品牌和运动休闲品牌将率先打开农村市场的大门。农村市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如专卖店、专营店将越来越深入人心。农村的商场、市场、超市等常态销售业态的成熟,将推助服装品牌下乡进程。随着交通和支付系统完善,网络消费也将覆盖农村市场。
真正高品质低价位的“快时尚”离我们越来越近,以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众多国产品牌已经进入“快时尚”轨道;同时,从国际奢侈品牌到“手工作坊”纷纷开辟网上业务,从自建品牌官网到淘宝网专卖店,形式多样。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G技术的普及应用、网上支付的便捷可靠等,更为“网购”推波助澜;“量体裁衣”,“手工缝制”三十年前的一大服装消费主流又轮回过来。不同的是,而今的“量体裁衣”走上了工业流水生产线,“手工缝制”融入工业化大生产流程。
国际与国内市场大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服装业需要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把握大势。
在今年的客户会上,广州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继鸿为大家放了一首歌,名叫《追赶世界》:“.....我从来不怕改变,勇敢挑战新鲜;也从来不躲在后面,等机会的浮现;永远都想不断的领先,要冒险再冒险;要追赶世界,看自己的极限;超越再超越,站在最前面......”
他说,我们一起去创造新价值出来的时机到了,因为世界需要我们一起规划未来,超越现在,创造未来。“当代中国人需要充满自信地敢于承担和挑战未来。”
出处“中华纺织网”
编辑: 朱艳
时间:2010/5/30
点击:0